盘点激光雷达/毫米波雷达/摄像头/域控渗透率增长点,智驾3.0 时代来临

智圈l 进“智车行家激光雷达行业交流群”,请加微信18512119620(微信同)
导读
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激烈,传感器套件方案开始收敛,国内车企陆续推出无激光雷达的智驾基础版本针对价位下沉市场。特斯拉、鸿蒙智行、理想等相继落地端到端技术,软件迭代进入3.0 时代,云端算力+实测数据量为核心资源,算力上特斯拉以67.5 EFLOPS 领先,国内车企正追赶。
高阶智驾带动核心零部件渗透率提升
激光雷达供应商都在期待技术降本与出货量爆发的临界点,以实现规模效应覆盖前期研发和生产成本,最终迈入盈利轨道。毫米波雷达搭载量稳步上升,3R&5R 方案的搭载占比逐步提升。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。高像素车载摄像头也下探至10-20 万元车型。
如需获取完整版PDF报告,点击关注上方蓝字“智车行家”后回复“感知1“领取
01
智能化的定义更严格
传感器套件方案收敛,软件迭代逐渐进入 3.0时代
2024 年以前对智能化汽车的定义仅限于智能驾驶,在 SAE自动驾驶标准L0-L5中的实现 L1 的车辆便可称作智能化;2024年后的定义延伸至“智能驾驶”、“智能座舱”、和“智能网联”,车辆需要同时符合“高速领航辅助”、“搭载骁龙 8155 及以上性能的座舱芯片”以及“提供小憩模式”等三项条件,方可称作智能化车型。
各车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来提升竞争力,特斯拉、小鹏、鸿蒙智行等品牌不断推出高阶智驾系统,利用端到端技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,增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软件迭代逐渐进入 3.0时代。
在硬件方面,特斯拉使用自研的 FSD 芯片,在传感器配置上减少了对超声波雷达的依赖,转而更多地使用摄像头。其他车企一方面采用高算力芯片和高感知传感器,以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执行,从而显著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;
一方面在使用高算力和稳定芯片提高驾驶体验满意度的同时,采用低算力、自研或国产芯片,以及无激光雷达的方案,向中低价位段车型渗透,扩大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,以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覆盖和用户体验的全面提升。此外,根据安全策略上的不同考量,各车企在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配置,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策略。
02
智能驾驶带动核心零部件渗透率提升
激光雷达-技术降本与出货量突破临界点
对于高阶 L3、L4级别智驾,激光雷达作为核心组件,为整车提供高精度的环境感知数据,能扫描出精准的三维地图、检测车身周围障碍物、精确导航与定位。
2024年小鹏MONA、蔚来乐道、广汽埃安、华为鸿蒙智行等品牌为寻求性价比的平衡,纷纷推出了无图纯视觉技术方案,仅需摄像头的系统配合足够强大的算力芯片和 AI算法就足以满足L2级别智驾需求。
持续受益于高阶智驾市场带动,尤其是部分品牌加大标配率影响,激光雷达上车量保持高位增长,国内汽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渗透率由 22年的 0.5% 增加至24年1-8 月的 5.5%。从激光雷达销量看,2024年1-11月,中国市场(不含进出口)乘用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 132.72万台;其中 Q3单季度销量达到42.3万颗,展现出激光雷达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态势。到 2025 年,市场仍将保持 1-1.5倍的同比增速,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目前标配 NOA 功能的传感器方案普遍配备激光雷达用于增强感知,NOA 功能搭载率的提升,有利于激光雷达放量。2024H1标配高速NOA功能的车型中,其中三分之二均配备了激光雷达,而标配城市 NOA功能的车型更是100%搭载了激光雷达。2023年国内NOA功能搭载量达94.5万辆,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高速NOA,城市NOA搭载量为23.8万辆。
2024年1-10月,国内市场 NOA标配规模已经超过 100万套,其中高速NOA渗透率为7.1%,城市 NOA渗透率为 1.3%。目前,激光雷达厂商正努力解决成本问题,以抓住城市 NOA规模化增长带来的市场红利,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。
近年来激光雷达平均售价大幅下降,促使激光雷达向中低端车型渗透。以速腾聚创为例,其ADAS激光雷达从2020年的2.25万元降至2024H1的2.6千元。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 2024H1 激光雷达向 20-35 万价位车型快速渗透,60 万以上车型小幅度增长。自2018年激光雷达首次应用于 F级车型以来,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产量的不断提高,其应用正从高端车型逐步下沉至中低端车型。目前,广汽埃安已经实现 15-20 万元区间搭载激光雷达车型的量产交付。
由于汽车行业“价格战”持续升级,激光雷达企业纷纷选择以量取胜,优先占据市场份额。与此同时,所有激光雷达供应商都在期待技术降本与出货量爆发的临界点,以实现规模效应覆盖前期研发和生产成本,最终迈入盈利轨道。
当前标配激光雷达的车型不断增加,主要有问界、理想、蔚来、极氪、阿维塔、小鹏等。截至 2024 年 9 月,标配激光雷达的车型数量达到 76 款,和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 181.48%。2024 年上半年激光雷达标配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高达 247%,6月单月销量达到 12.7万辆,单月渗透率创下 7.4%的历史新高,消费者需求的提高,将助力激光雷达渗透率进一步提高。
NE时代根据新能源乘用车最新终端数据统计,2024年12月中国乘用车激光雷达配套装机量为22.3万颗。
■华为,即将推出的ADS4.0可实现高速和城区L3级智能驾驶商用试点能力
■速腾聚创,发布多款面向机器人的数字化激光雷达
■禾赛科技,ATX获长安、长城多款车型定点,其中长安未来几年订单量超过150万台
■图达通,灵雀W正式开启对蔚来的前装量产交付
目前随着激光雷达降本和技术升级,第二波“激光雷达上车潮”已经启动,零跑汽车、长安汽车、比亚迪、长城等自主品牌开始陆续导入激光雷达,高阶智驾车型的价位也在不断下探。从2025年开始,包括大众、丰田、通用、日产、奥迪等合资品牌也将开始陆续在中国市场交付配置 NOA 的新车型,其中绝大部分车型将提供城市NOA 功能并首次搭载激光雷达。展望未来,随着中高端车型逐步迎来 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关键节点,激光雷达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。
中国企业激光雷达销量已占全球总销量的 84%。速腾聚创、华为、禾赛科技和图达通作为激光雷达行业四大巨头,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,合计市场份额超过 99%。其中,华为力推的问界车型销量爆发,成为国内激光雷达搭载量最多的品牌;禾赛和速腾聚创都专注于搭载自研芯片的激光雷达量产,进一步增强核心技术掌控力;图达通则计划开发自主处理芯片。此外,中国本土企业如 Monolithic Power Systems(MPS)逐步掌握逻辑、模拟和电源 IC的关键技术,加速国产替代,摆脱对德州仪器和 ADI 等国际供应商的依赖。
03
毫米波雷达-4D 毫米波雷达渐上量
毫米波雷达主要实现四个作用:测距、测速、测方位角、测俯仰角。毫米波雷达的优势在于,其波长介于微波与光波之间,拥有卓越的穿透力和抗干扰能力,因此在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中毫米波雷达更胜一筹。
毫米波雷达的搭载量稳步上升,2024H1毫米波雷达的搭载量达 1067.9万颗,同比增长 11.5%,其中前向和角向为主流。NOA功能是各大主机厂都在布局的热点,包括高速 NOA、通勤NOA、城市NOA。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场景也持续扩展,尤其在前方碰撞预警系统(FCW)、自动紧急刹车系统(AEB)和自适应巡航控制(ACC)等功能中的搭载量显著增长。
来源:佐思新四化数据库
2024年1至5月,中国乘用车毫米波雷达装配达到449.8万辆,根据佐思报告,2024年1至10月,中国乘用车毫米波雷达装配达到2164万颗。从OEM分布来看,合资品牌装配量最高,达930.9万颗,从装配方案来看,随驾驶辅助功能的升级,仅次于1R方案,3R&5R方案的搭载占比逐步提升成为主流。
消费者对于安全性和便捷驾驶体验的日益重视,正在推动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不断革新。4D毫米波雷达突破传统3D 成像技术,相较3D毫米波雷达有性能优势,较激光雷达有成本优势,正逐步成为市场的新宠,多家知名汽车品牌如飞凡、理想、睿蓝、长安、路特斯、鸿蒙智行、蔚来等已率先搭载4D毫米波雷达。
标配毫米波雷达的品牌主要有大众、比亚迪、丰田、奔驰、问界、宝马、本田等。毫米波雷达的主要供应商仍是外资企业,包括博世、大陆、电装、安波福、采埃孚等。同时国内供应商的份额也在不断扩大,2024年1-7月森思泰克、承泰、华为三家中国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 13.3%。
04
摄像头-高像素摄像头迭代升级
车载摄像头是自动驾驶感知层的基础,主要由光学镜头、CMOS、DSP等部件构成。相比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,车载摄像头具备技术成熟、成本低、能够识别目标并分类的优势,但其劣势也非常明显,依赖光线且易受恶劣天气影响。车载摄像头是纯视觉智驾方案必不可少的组件,同时它也能够与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相互融合,优势互补,从而实现更强的感知能力。
据佐思汽研最新统计,2024年1-10月,中国乘用车高阶纯视觉方案装配量达到107.6万辆,同比增长25.6%,主要受理想L6/L9 Pro、奔驰E级、小米SU7等车型销量拉动。
2024年高阶纯视觉方案主要品牌及车型(TOP15)
来源:佐思汽研
就方案看,华为、卓驭、鉴智机器人等厂商在纯视觉方案上有所布局,且部分方案成本下探至5000元。
其中,华为的纯视觉智驾方案ADS SE基础版,已在深蓝L07、新款问界M7 PRO、智界S7 PRO等车型上搭载。以深蓝L07为例,传感器采用3个毫米波雷达、12个超声波雷达、10个摄像头,具备高速NCA、自动泊车及部分城区辅助驾驶功能(LCC)。
卓驭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7V方案和10V高算力方案均实现了量产:例如,2024年9月上市的宝骏云海,搭载卓驭灵眸智驾 2.0 Max 系统,采用1R7V(包含2颗双目惯导摄像头)、12U传感器配置,可实现无图城市记忆领航辅助、高速智能领航辅助、全场景智能泊车辅助等功能。
2025年1月上市的红旗天工08,采用卓驭10V高算力方案。10V视觉构型将前视惯导双目升级为前视惯导三目,新增一颗800万像素长焦单目摄像头,将前向感知距离提升一倍,同时车身两侧各增加一颗侧视单目摄像头,将侧视感知距离提升40%。同时,搭载成行智驾可解释端到端算法,让智能驾驶系统信息传递损失更少。在基础的智能驾驶行泊和高速领航功能外,新增城市领航功能,可实现路口左右转、避障绕行、领航变道、智能调速等城市领航中常见的全场景功能。

来源:佐思汽研《中国汽车传感器技术与数据趋势月度监测报告(2024年第11期)》
2023 年车载摄像头的市场规模为 6795 万颗,预计2025 年将超过 1亿颗,2023至2025 年复合增速21.31%。车载摄像头应用场景主要有舱内和舱外,其中舱外场景按功能分为前视、侧视、后视、环视、倒车等。
前视、倒车、环视摄像头的搭载率排在前三位,其中前视摄像头的渗透率最高,达到 59.9%。环视摄像头搭载量最多,达到3285.7万颗,这是由于环视摄像头主要集中在 10-20 万元车型,且单车通常搭载 4 个环视摄像头,带动了总搭载量。2024H1平均每辆合资品牌车搭载 0.9 颗环视摄像头,而自主品牌的平均单车搭载量为 2.7颗,同比均有所提升,可见无论合资还是自主品牌都表现出较强的搭载意愿。
2024年 Q1-Q3摄像头安装量为 6421.3万颗,同比增长32.6%。环视摄像头的搭载量最高,前视和侧视次之。随着摄像头组合的优化,以及纯视觉系统对摄像头依赖性的增强,摄像头技术不断革新,像素和质量显著提升,高像素摄像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目前市场上高像素摄像头以 5M 和 8M 为主,特斯拉作为智驾纯视觉方案的信徒,自第二代 FSD 芯片 HW4.0 开始就一直采用 5M 摄像头;
理想、小鹏、蔚来、问界、吉利、宝骏和腾势等品牌的车型都已采用 8MP像素摄像头。8MP像素搭载量持续上升,2024Q1-Q3, 8MP前视摄像头搭载量275.2万颗,同比增长 26%;8MP侧视和后视摄像头也在快速增长。
纯视觉高阶智驾方案绝大多数是1VnR方案,2024Q1-Q3 1VnR方案占比81.62%。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更低价位车型普及,高像素车载摄像头也下探至 10-20 万元车型,如乐道 L60 车型全系标配 7 颗 8MP 智驾摄像头和 4 颗 3MP 环视摄像头,以实现高速 NOA 和城市NOA功能。
国内车载摄像头模组供应商不仅有国内外 Tier1,也有主机厂。国际 Tier1有博世、电装、采埃孚、麦格纳等;国内Tier1有舜宇智领、福瑞泰克、经纬恒润;主机厂有比亚迪、特斯拉。
05
智驾域控器-智驾功能下沉将带动域控增量
智能驾驶域控将汽车自动驾驶域原本相互独立的 ECU 融合,并通过一个或几个 “中央大脑”来实现对于不同 ECU 的集成式控制。搭载了智能驾驶域控的车辆,可以不同程度的实现车辆感知、车辆控制、安全保护、故障诊断、网络通信、以及数据处理等功能。
NE时代根据新能源乘用车终端数据统计,2024年11月中国乘用车智驾域控装机量为39.4万套。
智驾域控市场前景开阔,但由于在低价格车型中的渗透率不足,导致整体渗透率进展较为缓慢。2024 年8 月,智驾域控渗透率为 14.6%,相比 2023 年8 月仅提高4.9 pct,虽然整体渗透率有广阔的提升空间,但提升速度缓慢。推测低价格车型渗透率不足为该现象主要原因。2023 年和2024 年1-8 月,20 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在国内整体乘用车销量中占比分别为 70% 和 67.8%,排名第一;而在 2024 年 1-8 月期间,智驾域控在该价位段车型中的渗透率仅为6.1%。较高的销量占比,和较低的渗透率,使得20 万元以下车型成为智驾域控整体渗透率突破的“瓶颈”。
2024年 1-8 月搭载中算力平台车型占比24.7%,高算力平台车型占比 64.5%,可见高算力芯片为目前主流。目前标配智驾域控的车型主要有特斯拉 Model Y/Model 3、华为问界 M7/M9、理想L6/L7、极氪 001、蔚来ES6等。
国产智驾芯片拓客成果显著。势头强劲的华为昇腾610芯片采用垂直合作模式,主要搭载于华为 Hi模式和鸿蒙智行合作车型;地平线征程5则采用横向拓客的扩展模式,与理想、比亚迪、蔚来、上汽、奇瑞等主流客户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;凌芯片 01 和黑芝麻 A1000L 芯片当前合作客户较少,分别搭载于零跑 C10 和一汽红旗E001/E202等车型。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规划中,我国计划到 2025年的国产芯片自给率达到 50%,在政策支持和本土企业持续创新的推动下,国产芯片未来大有可为。
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布局的自研芯片已有成果。新势力车企主打超高算力自研芯片,比如蔚来和小鹏自研的芯片都面向L4级自动驾驶进行研发设计,算力可分别达到 1000+ 和750+ TOPS。而比亚迪的销量集中在低端车型,所以自研芯片算力较低,未来将主要搭载 10-20 万元车型,以高销量回收研发成本。
目前市场上 20万元以下车型主要配置 L0-L2级别智驾,对硬件需求不高,基本采用前视一体机方案即可满足,因而成本较低。纯视觉方案也是市场主流方案之一,其仅靠摄像头,无需其他硬件便可实现包括 NOA 在内的智能驾驶功能。但视觉方案由于提供的信息以图像为主,可供分析的信息较少,若要实现高级别的智驾功能,则需匹配高算力芯片的智驾域控器。未来“视觉感知方案+高算力芯片智驾域控器” 或将助力智驾向低价格段车型渗透,并有望突破 20 万以下车型“瓶颈”,带动智驾域控整体渗透率提升。
05
Robotaxi/泊车市场传感器配置分析
在自动驾驶领域,尤其是 Robotaxi 市场,主流厂商如百度萝卜快跑和 Waymo均采用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。这些方案通常包括 5 个以上的激光雷达和 10 个以上的摄像头(包括长短焦摄像头),以实现全方位的环境感知。2024年2月,小马智行发布了搭载 7个激光雷达的最新车型,采用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,成为全球首款使用固态激光雷达实现无人驾驶的车辆。相比之下,特斯拉坚持使用纯视觉方案,其最新发布的Cybercab和Robovan车型均未安装激光雷达。
自动泊车(APA)标配渗透率在 2024 年前三季度达到 20.6%,搭载量同比增长32%;在20-30万价格区间显著提升。
高阶自动泊车功能,作为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高阶智能泊车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,如记忆泊车(HPA)、自主代客泊车(AVP)搭载渗透率均不超过 3%。对于标配 APA 功能车型,奔驰以 13.0%的占比领先,理想和大众紧随其后,占比分别为 10.8%和10.9%。宝马、问界、蔚来等品牌也占据一定份额。此外,在高配泊车功能车型中,理想汽车再次以 49.5%的占比遥遥领先,小鹏占 24.3%,宝骏、星途、长安等品牌也有一定表现。
06
智驾功能:车企销量与经营的市场竞争力
特斯拉-FSD 或于2025Q1 入华
特斯拉曾于 2024年9 月官宣其 FSD功能正待欧洲与中国当地监管部门批准,或于2025Q1实现落地。2024年12月,FSD (Supervised) V13.2版本开始向测试用户推送,实现了从停车状态启动功能、倒车和自动停车的智能化,并有望加速推送至HW4.0硬件车型上大规模推送。
目前 FSD 功能仅在北美地区落地,随着 FSD 版本的重大更新迭代,美国地区Model Y 车型销量有着随之阶梯性上涨的规律。特斯拉销量占比最大的中国地区以及销量较多的欧洲地区仍未实现 FSD 的完全落地。两地占到特斯拉全球销量的 55%以上。
若 FSD 在中国与欧洲成功落地,占特斯拉总销量 90%左右的地区可实现 FSD 功能的落地。这将大大促进 FSD 的订阅数量以及渗透率的提升,同时进一步加快 FSD的累计行驶里程。庞大的实测数据能够进一步提升特斯拉的FSD 能力。
小鹏汽车-智驾功能下沉提振全系销量
2024年 11月 6、7日,小鹏陆续举办 AI科技日及新车型AI 智驾掀背轿跑P+上市发布会。1)正式发布小鹏汽车自研AI芯片—图灵,算力或超 750Tops,作为通用AI 处理器,可以应用于 AI 机器人、AI 汽车、和飞行汽车等多个领域。2)并正式入局增程,发布了其鲲鹏超级电动体系,其中鲲代表超级增程系统,鹏代表着小鹏汽车的纯电体系。3)小鹏 P7+定义AI轿跑,全系标配高阶智驾,18.68 万起售,较预售价各便宜了 2.3万,在发布会后 12 分钟大订量已经突破10000辆,获得市场认可。
小鹏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从 XPILOT 2.0的基础辅助功能起步,逐步演进到基于高精地图的高速NGP和城市NGP,目前发展至不依赖高精地图的XNGP阶段,实现高速、城市全场景融合,标志着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飞跃和应用场景拓展,并向着轻地图、轻雷达、高算力、全场景进一步精进。
在硬件发展方面,随着小鹏智能驾驶系统的不断升级,搭载算力攀升至 508Tops,在增加传感器精度减少冗余的同时,协调辅助更为复杂的智能驾驶功能。作为最早积极搭载激光雷达量产的车企,当前小鹏高价位车型仍搭载两个激光雷达,同时新推出 MONA M03、P7+不搭载激光雷达,仍具备高级智能驾驶能力,将智驾功能向下沉市场进一步普及,P7+的发布已不再区分版本,全系标配AI高阶智驾。
鸿蒙智行-合作生态持续加码
2024 年 11 月 26 日,在华为 Mate 品牌盛典上,华为和江淮汽车合作的高端超豪华品牌“尊界”首次亮相,首款车型为尊界 S800,预售价为 100 万至 150 万元。该车型首发第二代途灵平台--途灵龙行平台,做到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和智能域控的“三智”融合,按照L3智能驾驶架构设计。预计 2025年2月将举行尊界 S800技术发布会。
2024 年11月12日,比亚迪首款华为智驾车方程豹汽车豹8 正式发布,搭载华为乾崑高阶智驾方案 ADS3.0,充分展现了华为在智能硬件、5G、人工智能和车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优势。
2024 年8月6日,华为召开新品发布会,正式发布了与北汽联合打造的全景智慧旗舰轿车——享界S9。该车型搭载了华为 ADS 3.0 系统,具备车位到车位的智驾能力,并在设计美学、驾乘体验、智能化以及安全性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。此外,问界M7 Pro作为新增配车型亮相,其特点是搭载了华为ADS基础版智能驾驶系统,不配备激光雷达,售价 24.98万元起,并于2024年8月26日正式上市。
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取得突破。ADS 1.0作为起点,提供了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,率先商用有图城区 NCA。ADS 2.0则在1.0的基础上实现了更高级的智能驾驶能力,包括城区车道运行辅助和高速智驾领航辅助等。2023年9月ADS 2.0再突破:提出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智能驾驶系统,宣称“全国都能开,越开越好开”。
为了智能驾驶的进一步普及,2024年4月华为ADS基础版正式发布,首发搭载智界 S7。在不依赖激光雷达的情况下,通过华为视觉智驾方案实现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在底层技术上与高阶版是同源结构,但传感器的减配在安全和智驾功能上较高阶版有所让渡。同年8月ADS 3.0的正式发布,首发搭载享界 S9升级GOD感知神经网络,端到端仿生大脑,具备车位到车位的智能泊车辅助和城区智驾领航辅助等功能。
华为 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已形成由300F、210、610和810 构成的家族系列产品,可覆盖从商用车,到辅助驾驶,再到高阶自动驾驶乘用车的全应用场景。华为在ADS 系统的发展过程中,通过对传感器配置的优化,实现了从高成本的复杂硬件组合到性能优异的精简方案的转变。通过逐步减少传感器数量、提升硬件性能,华为成功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成本,并提升了传感器融合的效率。
同时,搭载的车型也在不断丰富,从最初 HI 模式的极狐阿尔法 S、阿维塔11&12&07、深蓝 S07,到鸿蒙智行合作车型问界 M5、M7、M9,智界 S7、R7和享界S9等,覆盖了多个品牌和车型。华为已于 2024 年 9 月起为旗下车型全系升级 ADS3.0智能驾驶系统,这将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。
智驾系统逐渐成为考虑购车的因素之一,鸿蒙智行系列车型销量在 ADS 2.0再突破后,首发搭载 2024款问界M7,带动销量规模显著增长。同年 12月,问界M9发布,同样搭载新版 ADS 2.0,销量较好,与问界 M7共同带动鸿蒙智行系列车型的销量。问界作为鸿蒙智行系列的主力品牌,拉动鸿蒙智行的销量。自2024年9月鸿蒙智行全系月销量维持在四万辆以上。
蔚来汽车-发布下沉市场新品牌萤火虫
24 年 9 月 19 日,蔚来全新品牌乐道的首款车型——乐道 L60 正式上市。蔚来通过乐道扩展其产品线,覆盖更广泛的价格区间,特别是进入 30 万元以下的市场,以直接与特斯拉、丰田和大众等品牌竞争。20日,李斌在交流会上谈及目前整车工厂已经开启双班制,全力保乐道的产能。预计 2024年10月份达到5000辆,12月份破万,2025 年 1 月份增加到 1.6 万辆,3 月份达到 2 万辆。截至 24 年 11 月 14 日, L60 总交付量 7000+。
此外,蔚来于2024年12月21日推出十年科技创新的结晶之作,发布豪华型行政旗舰——蔚来ET9,定价为78.8-81.8万元。同日,第三品牌萤火虫首发。新车预计定位为 A级车,价格区间降至10-20万元。对于目前主要专注于 C级的蔚来而言,萤火虫品牌的推出将有助于触及更大规模的潜在客户群体。
2024年7月,蔚来正式全量发布SkyOS天枢系统。相比前代系统运行的独立性, SkyOS则从底层联通了车内的不同系统,实现了一套系统对智能驾驶,智能座舱和智能网联之间的统一协调和调度。该系统将搭载 ET9 车型,预计于 2025 年量产交付。
在硬件方面,蔚来车型硬件搭载数量整体呈增配趋势。NAD系统发布之后,搭载该系统的车型硬件总数增加到了29 个,其中包括1个激光雷达,5个毫米波雷达, 12个超声波雷达,和7个环境感知摄像头。芯片也更换成了4颗总算力在 1016 TOPS的英伟达 Drive Orin-X。
最新发布的 SkyOS系统所需的硬件数量提升到了31个,其中激光雷达的数量增加到了 3个,配套的芯片也更换成了蔚来自研的神玑NX9031,算力与之前 4颗英伟达芯片的总算力相当。
理想汽车-端到端落地超预期
2024 年10月23日,理想汽车宣布其智能驾驶技术“端到端+VLM”已开启全量推送。在三个月的时间内,理想汽车的用户版本模型已经历 16次迭代,模型训练数据量显著增加至 400 万 clips,同时智能驾驶训练算力已达 5.39EFLOPS,预计至年底达到 8EFLOPS。 (参考来源:华安证券所)
节选部分,篇幅有限,未完待续。。。
EAC2025
EAC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产业博览会预告:
时间:2025年6月4-6日
地址:杭州大会展中心
9大自动驾驶&具身智能&车载光学
创新论坛抢先预览
6月4-6日
1000+专业观众
第三届智能驾驶创新大会
》》“4大”主题专场
◎高阶智驾落地专场
◎域控 & EE架构专场
◎高精度定位专场
◎软件开发&测试专场
6月4-5日
1500+专业观众
第七届激光雷达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》》“6大”主题专场
◎量产及其应用专场
◎硅光技术与FMCW专场
◎激光器专场
◎探测器专场
◎光束控制专场
◎材料&精密光学元件专场
6月6日
300+专业观众
第六届汽车视觉摄像头与CMS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6月5日
200+专业观众
2025车载光通信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6月6日
300+专业观众
第五届座舱感知与交互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6月5-6日
500+专业观众
第六届抬头显示(HUD)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6月6日
500+专业观众
2025具身智能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6月4-5日
500+专业观众
第七届汽车毫米波雷达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》》“3大”主题专场
◎4D成像雷达量产应用及芯片专场
◎天线&材料专场
◎关键技术&仿真测试专场
6月5-6日
300+专业观众
第三届智能线控底盘前瞻技术展示交流会
预登记报名正式开启!观众活动早鸟票限时免费注册开放!(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刻预登记↓↓)
2025年6月4-6日,杭州大会展中心,由易贸汽车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主办的EAC2025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全面升级,持续打造“大会+展览+活动为一体”的一站式价值对接平台,高效呈现自动驾驶传感器&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的饕餮盛宴,是满足和促进行业技术交流、商务合作和共赢发展的良好契机。主办方持续集聚全球顶尖的自动驾驶传感器&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企业和专家,共同探讨行业前瞻技术的发展和未来。
此次展会展品涵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、具身智能机器人、零部件产品(域控制器、激光雷达、亳米波雷达、摄像头等)、车载光通信、软件产品(算法等)、元器件产品(发射模块、扫描模块、接收模块、激光器FPGA、芯片、光学部件等)、线控底盘、惯导、高精度定位、材料、工艺设备等众多领域。
这些新技术将为参展企业提供丰富的展示平台,邀请国内外超千位OEMs的技术工程、采购、质检专家,串联上下游供应商、创新型的产品、材料、仪器、设备、仿真与设计、解决方案等,展示最新产品技术,搭建供需交流平台,促进交易落地。
- PART 01 -
展馆分布
EAC2025易贸汽车产业展面积30000+m²,其中EAC2025智能驾驶和车载光学展馆位于杭州大会展中心8号展馆,馆内共设置了6大主题展区,包括成像&LIDAR&HUD&IMS&光学元件展区、毫米波雷达展区、具身智能机器人展区、高精度定位&导航展区、线控底盘展区、数据服务&仿真测试展区构成,预计专业观众规模将达到26000人,全面覆盖汽车智能驾驶和车载光学技术产业链领域,融合展示最新技术与产品。展品内容丰富多样,全方位呈现汽车智能驾驶和车载光学行业前沿动态与技术突破。
除了精彩的展览展示,EAC2025还将举办30+国际专业标杆论坛与交流会,汇聚全球最顶尖的行业专家和技术领袖,深度探讨智能驾驶、车载光学、新能源汽车、热管理等前沿话题。会议内容紧跟行业热点,直击技术难题,是您获取行业最新动态、了解未来趋势的重要平台。
2025EAC
往届重磅嘉宾精彩回顾



*向下滑动查看(排名不分先后)
近150位权威专家带来聚焦于成像、Lidar、Radar、Camera、HUD、IMS、CMS、芯片、具身智能机器人、舱内感知、底盘等9场智能驾驶和车载光学主题前瞻技术分享,核心圈层出席,共探技术与趋势。
智能驾驶与车载光学系列活动预览

EAC2025易贸汽车产业大会暨产业展
已正式开放观众预登记!观众早鸟票
‼️限时0元2000元
▼▼▼
2025参展参会扫码报名预登记
2025年我们为您提供定制及多样化的赞助机会,让您的品牌和产品信息准确曝光和送达目标客户群,扩大品牌的影响力,助力拓展市场和商业合作伙伴。
参展参会即刻注册↓↓
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报名↓